2024年3月5日,中宣部命名的第九批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和岗位学雷锋标兵公布,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元宝山区委宣传部退休干部、草原蓝哈达敬老助残志愿者协会会长、平庄西城街道共产党员王玉清上榜。
1976年12月,年仅16岁的王玉清穿上绿军装,离开家乡元宝山区,到沈阳军区某高炮师服役。从当兵那天起,王玉清就把雷锋当做榜样,热心为驻地群众和战友做好事、办实事,服役8年17次获师、团表奖,成为全团的学雷锋标兵。
1984年10月,王玉清退伍后在五家镇政府工作,他的这一优秀本色从未褪色。
2003年,王玉清听说喀喇沁旗孤山子村有一位农家女孙月光竟然让聋哑儿开口说了话,就前往采访,连夜写出人物通讯《30个孩子一个“妈”》,孙月光当年被评为《红山晚报》十大新闻人物;22年里,他先后写了85篇文章,其中《一个农家女15年收养150名孤残儿》在中央《内参》刊登,中央领导作出批示,《人民日报》等20多家媒体前往采访,孙月光和王玉清上了央视的《焦点访谈》;王玉清协助元宝山区回音语言康复乐园园长赵艳杰,在乐园实施“助聋成龙”项目,助力310名聋哑儿回到有声世界。
多年来,王玉清编写《五家镇农民道德组歌20首》、组织小学生《唱响“红色歌谣”》。联合玉龙协会开展《“一元钱”敬老》《“七助”暖夕阳》《抓拍微善邀您点赞》《聋哑儿说话我们的牵挂》等15个志愿服务项目,让10万余人受益,项目30次在全国和内蒙古自治区获奖。
王玉清带领志愿者开展“一月一陪聊”活动,出动22个志愿小分队,人数130人,每年行程近万公里,对已发现的老兵进行走访慰问,聆听他们的战火硝烟故事,分享他们的喜怒哀乐。
王玉清说,每一次的探访,都让志愿者从中感受到信仰的力量。协会为22位老兵撰写事迹材料6万多字,出版印刷2000册。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每一个参战老兵的背后,都有一个不该被忘却的英勇故事。王玉清为老兵拍摄专题片两部,时长60分钟。为22位老兵拍摄微视频22部。
王玉清在协会创办“老兵云党课”,开辟每周10分钟《党史故事》专栏,制作小专题22个,利用网络、微信群、微信公众号和快手短视频宣传老兵事迹,主要故事有《我的班长董存瑞》、《我给叶帅当警卫》《美军阵地抓舌头》《我参加的上甘岭战役》《架起炸不断的铁路运输线》等老兵故事,累计800多万人点击观看。
10年中,项目涉及22个志愿小分队,人数130人,10年行程8万多公里,对已发现的老兵每月进行走访慰问,聆听他们的战火硝烟故事;在相关部门和社会爱心企业、爱心人士的支持下,累计捐款捐物44万元。
2020年9月,王玉清携“关爱复员老兵,传承红色精神”志愿服务项目参加内蒙古自治区第五届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在180个参赛项目中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获得大赛金奖,在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荣获银奖。
像这样温情的瞬间还有很多,多年来,王玉清和他的团队先后实施了15个志愿服务项目,其中《网络精准扶贫、两年立志圆梦》助残项目,2015年11月至今,累计办班26期,让元宝山区1650名残疾人都掌握了1到2项实用技术。筹资66万元,助力150名残疾人增收致富。
耕耘者必有收获。2018年2月,王玉清获得“内蒙古十佳正能量志愿者”称号;2019年9月,他被内蒙古自治区评为“全区模范退役军人”;2020年6月,王玉清被聘为内蒙古自治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研究中心“专家讲师”;2023年获内蒙古自治区岗位学雷锋标兵称号;2024年3月获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称号。
“在学雷锋活动的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学雷锋活动是无需提醒的自觉行动,是融入血脉的精神动力。”王玉清介绍说。(李富)
来源:中工网
四川修订省政府与省总工会联席会议制度 明确每年召开一次联席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