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罕见病患者超2000万人!莫让罕见药堵在“最后一公里”
2月29日是第17个国际罕见病日。据报道,罕见病其实并不罕见,我国现有罕见病患者超2000万人,每年新增患者超20万。他们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却往往面临诊断难、治疗难、费用高等问题;部分区域的罕见病患者在国谈罕见病药物的可及落地上,距离“用得上”药物依然存在“最后一公里”的障碍,面临药品“进院难”“用药难”“自负高”等困境,从而未能使他们充分享受到应有的医疗、医保待遇。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力求提升罕见病的诊疗能力、增强罕见药的可及性。2023年9月,国家卫健委等发布《第二批罕见病目录》,病种增至207种,为完善罕见病管理制度提供了科学依据。从每针70万元降至3.3万元、每瓶6.38万元的天价被砍到每瓶3780元、单针价格1.2万元变为3100元……历年罕见药“灵魂砍价”的谈判现场更是引得一片叫好。迄今,已有超过80种罕见病治疗药品纳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名单;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日前也发布公告,2024年将对部分罕见病药的药品和原料等实施零关税,减轻患者的用药负担。可以说,对罕见病患者的重视与关爱从未停止。
令人遗憾的是,罕见药品多了、价格下来了,罕见药进医保了,罕见病患者用药难仍然是一道现实难题。对于区、县等医疗机构来说,罕见病患者毕竟是少数,对罕见药需求量少;且大部分罕见药物对运输和保存条件要求严苛,基层医院大多无法满足,也无力承担额外的损耗。再加上罕见药价格通常高于常规药,可能会影响医院药占比等考核指标,还可能让医院的年度医保额度超标。种种原因,让罕见药在基层医院几乎销声匿迹,患者无奈只能四处奔波、异地买药。
罕见病患者与病魔斗争已经不易,治疗药物价格又相对昂贵,如果每次需要跨区甚至跨省就诊买药,不仅不利于病情,也加重经济负担。让罕见病患者在家门口就能用上药,是一道必须正视的民生课题。
畅通罕见病患者用药的最后一公里,优化药物配备和建立绿色通道是关键。让数据跑起来,才能让患者歇下来。如今,大数据、人工智能发展迅猛,线上填报、定位、追踪罕见病患者的用药情况,实现药品与医院的精准对接,在技术层面完全可行。费用分摊方面,可以采取特药特批的办法,让罕见药享受优先审评审批,且不计入医院药占比、年度医保额度等指标。另外,各地可以发挥公益力量,鼓励医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提供药品供应保障、慈善赠药、医疗保险结算等药事服务。罕见药上门找患者,既解患者燃眉之急,也能解医院后顾之忧。
病罕见,药不能罕见,关爱更不能罕见。政府、药企、医院等各方应形成合力,尽快打通堵点,让“救命药”走到患者家门口,共同呵护好罕见病患者的“生命线”。(实习记者 李霞)
来源:北京晚报
涉嫌以“介绍空乘工作”名义诈骗,身背蓝色通缉令,在泰被抓中国女子如何行骗?
西班牙前往巴利阿里大区游学的学生群体出现大规模新冠肺炎集中感染